通州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

       来源:市商务局

       作者:市商务局

       日期:2021-2-17  17:01:39

 

通州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建设工作方案

 

       一、建设目标

       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过三年左右的探索实践,到2023年末,通州“两区”建设基本形成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基本建成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的开放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通州区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聚焦行政办公、文化和旅游、高端商务、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探索形成与国际高标准投资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和要素供给体系,逐步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做好风险防控,打造京津翼协同发展桥头堡,推动副中心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聚焦高端商务、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等重点主导产业和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中关村通州园等重点功能示范区,努力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力争建成国际金融机构集聚、设计产业生态活跃、文旅服务提质升级、应用场景丰富多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初步形成的总体局面。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1)实现经济贡献提升。“两区”联动建设形成新优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持续保持干亿以上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提高,全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主导功能全面强化,探索建设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国际化北京商务新中心、全球文化旅游目的地。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力、资源配置力显著提升。(2)实现机构集聚新水平。落地的各类金融企业和其他专业服务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国内知名金融企业超过30家,国际顶级投资与财富管理机构不低于10家、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超过30家,国际知名的设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超过50家。

       二是完善区域发展环境配套。(1)实现城市功能支撑全面完善。国际一流商务区城市面貌初步成型,城市品牌初具影响力,引入一批高质量教育医疗机构,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国际学校和国际职业教育机构超过15家。(2)实现制度创新和协同发展方面的先行实践。推进落实一批试点和相关制度创新,形成3-5项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成果,将通州区打造成为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三是更加注重开放协同。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打造更加国际化的开放发展环境,紧抓“两区”建设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加快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全面落实京津翼协同发展战略,发挥区域功能中枢作用,使城市副中心成为带动京津冀、辐射东北亚、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资源配置 能力的活力新城区。

       分年度目标:

       2020年底前。建立健全通州组团工作机制,落实任务部署、明确职责分工与工作进度要求。达成1-2项战略型平台资源或重大产业项目的初步合作意向。

       2021年底前。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争取相关试点和制度创新获批,落地不少于5个国际金融、设计咨询领域重大产业项目。完成相关创新平台搭建,引入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提升国际性论坛、会议的能级和影响力。

       2022年底前。通州组团建设发展取得明显进展,自贸试验区产业要素集聚格局初步形成。引进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峰会和论坛2项,新增落地各类金融企业和其他专业服务机构超过100家。
       2023年底前。“两区”建设成果实现突破,通州组团国际一流商务区的城市面貌初步成型,制度开放创新,形成多项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区域年税收贡献超过150亿,成为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二、总体思路

       (一)构建“4+7+N"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落实“两区”建设总体部署,按照“产业开放+区域开放”并行突破的思路,以“三聚焦一探索”即“聚焦行政办公、聚焦文化和旅游、聚焦高端商务、探索金融创新”4个方面为先导,以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中关村通州园、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台湖演艺小镇等7个重点示范区和功能区为高水平开放核心承载区,依托科技创新及人才保障体系,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推动服务业更高水平开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多个领域全境推进服务业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速形成副中心开放创新的新格局,释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活力。

       (二)打造“1+3+X”更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

       围绕市级任务要求及企业发展需求,加快构建形成通州“两区”建设的“1+3+X”政策体系。即出台一个方案——《通州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 际商务服务片区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三个清单——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 制定多个专项、产业或领域发展和配套政策。建立任务管理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单位、工作目标并抓紧落地实施。

       三、工作举措

       (一)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一是支持开展跨境金融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在通州组团设立区域总部开展跨境业务。结合市场需求,推动实施通州组团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简化结汇和支付管理方式,完善操作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是探索跨境投资和理财新机制。争取本外币一体化政策试点落地,支持相关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开展跨境资金池业务。积极支持有实际需求的机构依法依规设立境内外私募平行基金。支持通州组团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相关规定和企业需求为境外机构办理人民币衍生产品等业务。

       三是塑造大财富管理生态圈层。研究出台专项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一批资管公司、基金公司、理财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入驻通州组团。推动金融机构与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财富管理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协同开展投资者财富管理教育活动、建设企业家俱乐部,并提供相应场地和政策支持。

       四是打造以公募REITs为特色的资管集聚高地。积极争取将通州组团作为公募REITs的先行先试区域,积极吸引各类公募REITs投资和管理机构入驻,支持企业开展REITs融资模式创新、盘活存量 资产、优化资本结构。

       五是打造“国际金融港”品牌。举办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全球资管峰会等专业国际性论坛、会议,在通州组团打造1至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品牌。在通州组团建设北京自贸区规划展示馆,进行全域展示,为北京自贸区的建设提供宣传窗口。

       六是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积极完善公证、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二)探索绿色发展先进模式

       一是设立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推动全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中心设立。二是推动绿色金融纵深发展,探索产品跨境投资业务。支持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业务,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绿色金融招商力度,推动在谈绿色金融项目落地、展业。加强绿色金融政策研究,加强绿色金融普及教育。三是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推广使用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快地铁、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公交车、新能源汽车。四是探索绿色认证相关业务。推动副中心金融机构与绿色金融相关中介机构在绿色认证、评估等领域开展合作。

       (三)推动金融领域创新实践

       一是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构建京津冀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积极对接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联合国内外权威或市场领先机构加快探索监管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加强京津冀金融合作,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监管沙盒等技术和模式,推动构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二是建设金融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吸引符合功能定位的金融科技企业入驻通州组团,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三是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专营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通州组团设立私人银行、文创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资产管理等业务的专营组织机构,探索开展特色化业务,丰富金融服务供给。积极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推动财富管理创新试点落地。

       (四)建设国际一流设计小镇

       一是释放更多应用场景,加快设计资源要素聚集。推进北京未来设计园WEWORK办公区、生活配套区等项目建设完工,搭建3D打印场景共享、共享会议中心、云上共享设计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和规划设计咨询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快落地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品牌机构与创业团队。引导更多境内外机构以联合体方式参与副中心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提升城市科技发展能级。围绕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信息等领域国内外品牌机构引入,完善政策、资质、商务、运营、市场等链条化服务,带动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推动未来城市能源研究中心、海绵城市研究中心项目落地发展,推进检验检测平台、科技场景实验平台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打造一批城市科技应用示范场景。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围绕城市科技、创新设计等产业领域,吸引具有市场引领性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成长企业聚集。培育一批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以5G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构建区域内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通道,实现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四是提升张家湾国际设计小镇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国际设计周、北京建筑双年展的规格和能级,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展览品牌。引导双创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等相关会议活动在张家湾建立专项论坛或永久会址。五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北京设计之都建设。构建中国-新加坡城市科技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深入学习海外大型城市开发运营模式,并与相关行业资源建立联系探索开展相关合作。探索建立中-新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索人才交流互访机制、产业资源共 享机制、国际会议联办机制、“飞地园区”共建模式等。六是提升小镇平台资源统筹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支持设计小镇龙头企业发起组建建筑师协会、设计师协会等。打造设计小镇专刊、展示小镇建设发展成果。打造高水平的设计领域评奖体系,邀请国际知名设计机构主创设计师、知名设计媒体机构共同打造市场化、品牌化评奖体系。七是打造青年设计师创业孵化基地。引导人才资源、海外高校院所资源、设计行业资源落户设计小镇。集中统筹支持海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各类支持政策。以政府为引领,鼓励小镇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参与发起创业引导基金、成立青年设计人才资 助计划。

       (五)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一是以通州文化旅游区为龙头,打造新型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通州文化旅游区,鼓励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交易会),允许外商投资文艺表演团体(须由中方控股),优化营业性演出许可审批。二是优先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游戏版号。三是强化环球影城的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完善环球主题公园及周围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增加免税店、免税柜台数量,支持跨境电商保税仓、体验店服务。四是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文化旅游市场繁荣。探索外资参与影视节目制作等。五是支持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永久会址建设工作。完善相关展示、交易设施配套。推动艺术品展示、交易、服务关联产业发展。六是促进文化贸易发展。聚焦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原创动漫、版权运营等领域发展,打造国际设计产品展示体验和交流贸易中心。争取文创产品贸易流程审批优化试点政策,促进创意设计产品“走出去”。七是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围绕环球影城和宋庄、台湖、张家湾三个特色小镇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开发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八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建设。发挥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平台优势,争取“一带一路”重大活动在设计小镇落地。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内外大型演出、音乐节、文化艺术展览、体育赛事。

       (六)打造简政放权试点示范区

       一是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搭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建成并运营好城市副中心政务大厅,推动建设数字政府,深入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二是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持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极简审批。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在具备条件的领域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制,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三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成“城市会客厅”,为企业提供规划政策、政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建立政企沟通信息“直通车”,搭建政企沟通信息平台。四是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持续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跨国投资经营便利化服务水平。五是深化工程和其他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取消施工图或缩小审查范围,实施告知承诺制和设计人员终身责任制等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等工程审批类权限下放至自贸试验区。简化社会投资的中小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

       (七)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

       一是为专业服务机构注册设立绿色通道出台支持政策。允许国内外一流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分所、境内外评级机构子公司、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分支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在副中心设立专营机构或具有独立财务核算机制事业部,出台专项政策。二是加强国际化专业服务供给。引进建筑咨询、工程管理机构,重点发展、培育国际国内知名会计、审计、司法鉴定、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三是加大国际教育和高端医疗资源供给。在国际教育方面,未来3年将布局2到3家国际学校,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引进1到2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机构;在高端医疗方面,将建设1到2家高端私立医疗机构,与现有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互补。四是探索国际商务交流平台建设。在副中心探索国际商务交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探索区域联动机制,大力提升跨境消费服务和高端消费服务供给能力。五是引导传媒广告行业主体集聚。支持探索开辟国际化的宣传推广渠道,加强与国内外媒体行业的互动交流,构建海内外联动的媒体宣传矩阵。引导新媒体公司、海外通讯社、广告公司在副中心形成集聚,并开展业务。

       (八)构建创新型综合保障体系

       一是集中统筹人才服务职能,出台专项人才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简化特殊人才引进流程。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探索制定分层分类人才吸引政策及“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建设好国际人才社区,依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流程。二是对境外设计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资质互认。允许取得海外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相应资质资格的企业,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学会、行业协会推荐,符合条件的推荐至市级相关部门,核发特别企业资质,工程领域享受与国内企业同等待遇。探索给予外资设计咨询类企业综合甲级资质的试点建设。三是探索不同产业用地合理转化,创新土地综合利用开发模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实施综合用地模式。四是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措施,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立母基金,通过投资市场化股权基金的方式,实现精准招商,吸引高质量企业入驻。五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促进知识产权价值转化。探索推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

       (九)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一是强化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加快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总部、市属国企及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向城市副中心转移,深化与中心城区产业结对机制,形成与中心城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建设京津冀金融合作新平台。建立服务京津冀的金融风险防范联动机制,积极在副中心探索监管“沙盒机制”,共同建立供应链金融系统和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平台,完善京津冀一体化征信平台。三是推进京津冀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北京、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内政务服务“同事同标”。四是推进通州区公共配套设施与北三县共建共享。支持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强化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推动提升北三县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共同培育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推进大型文体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五是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 动发展。落实产业功能定位,重点围绕前沿科技研发环节、科技创新服务环节进行布局,与北三县地区在中试孵化、制造和配套服务环节加强协同。办好项目推介洽谈会,深化产业协同政策机制, 突进产业联盟建设,建立重大项目统筹机制。六是构建京津翼高效一体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城际交通轨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检查站优化设置,创新跨区域交通建设组织模式,建设区域智能化交通管理指挥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通州区“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担任组长,9位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涵盖全区50个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设立服务业扩大开放及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区组团“两区”建设办公室。

       二是建立定期会商、调度机制。形成区领导统筹决策,委办局跟踪落实,片区推动落地的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加强各成员单位联动协同,统筹推进专项方案任务实施,争取市区政策支持。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做好各项经济指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统计汇总、分析和信息上报工作。

       三是加快宣传能力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联动。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宣传方案,广泛借助各类媒体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开展大招商、实施大宣传,提高“两区”政策宣介推送的专业性、 精准性有效性,树立开放、包容、国际化的总体形象,进一步加强国际标识体系建设。

       四是巩固“一库四机制”成熟做法,落实项目库动态管理。持续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化”常态化工作机制,重点项目配备市区两级“服务管家”,区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亲自抓好落实,滚动推进重点项目落地,为项目做好“全程一站式”配套服务。

       五是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环境。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推进力度,结合地块规划、项目建设情况,进一步合理推进道路和市政配套的建设。推进楼宇更新改造,完善商业配套设施,整合存量空间资源和散售商业经营权。全面优化提升配套商业布局。

       六是加大政策资金保障。放大政策叠加效应,用足用好国家和市级各类相关产业政策,同时主动对接市级相关主管部门,力争国家和市级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政策支持;加强产业发展资金要素保障,聚焦金融、文化旅游、城市科技等重点领域企业发展需求,支持境内外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探索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

 

2024-06-20
首页    招商政策    “两区”政策    通州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